精选问题

【卵巢癌】卵巢癌大量腹水会怎么样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 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而大量腹水是卵巢癌晚期的常见症状之一。腹水是指在腹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可以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身体问题和不适。当卵巢癌晚期患者出现大量腹水时,会导致以下影响和症状:1. 腹胀和不适感:大量腹水会使得腹部膨胀,压迫腹腔器官,导致腹部不适感、胀气和腹胀。2. 呼吸困难:腹水的积聚会对患者的呼吸造成压力,尤其是当腹水量过大时,会影响到横膈肌的运动,导致呼吸困难和气促。3. 膀胱功能受损:腹水的压迫会影响到膀胱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尿不尽等问题。4. 消化系统问题:大量腹水可能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症状。5. 营养不良:大量腹水可能占据腹腔空间,压迫肠道和胃,影响食物的正常进食和消化吸收,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和虚弱。6. 心血管系统问题:大量腹水积聚时,可能增加对心脏的压迫,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跳过快、心悸和水肿等症状。7. 免疫功能受损:卵巢癌患者大量腹水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当患者出现大量腹水时,需及时就医,接受相应的治疗。治疗选择通常包括腹腔穿刺引流腹水,化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这些疗法旨在缓解腹水,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请注意,以上所述仅为一般情况,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全文

【卵巢癌】卵巢癌的症状是什么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 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1. 腹部胀痛或不适:卵巢癌会导致腹部胀痛或不适感,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消化问题或经期不适。2.腹部肿块:卵巢癌可导致肿块或肿胀感,这些肿块可能会在盆腔区域触及或造成腹部触诊异常。3.消化系统症状:卵巢癌可能导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或变便秘。4. 频尿或尿急:卵巢癌可能压迫膀胱,导致频尿或尿急等尿道问题。5. 压力感或背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或盆腔的压力感,甚至背痛。6.月经改变:卵巢癌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或异常的阴道出血。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患有卵巢癌,因为它们也可能与其他一些常见问题有关。然而,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并且出现了其他疑似卵巢癌症状,如体重下降、胸部肿块或疼痛等,建议及早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全文

【卵巢癌】卵巢癌胰腺转移还能活多久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 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卵巢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癌症,尤其是在转移到其他重要器官,如胰腺时。胰腺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转移至该部位会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并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卵巢癌转移到胰腺的预期存活时间通常不乐观。然而,准确的预期存活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为每个个体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在治疗方面,通常会采用化疗、手术和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这些治疗方法可能有助于减缓病情进展和控制癌症的症状,提高生存期。根据研究数据,卵巢癌转移到胰腺的预期存活时间通常为数月到一两年不等。然而,仍有个别患者能够长时间生存,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治疗反应较好且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最重要的是,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此外,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精神支持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全文

【卵巢癌】复查卵巢癌项目是什么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 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复查卵巢癌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检查:医生会通过触摸和检查盆腔区域来寻找卵巢肿块或异常,同时检查其他相关器官是否有异常。2.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卵巢和周围组织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卵巢癌病变。3.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血液中的特定标志物,如CA-125,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卵巢癌病变。CA-125是一种卵巢癌相关的蛋白质,其水平的升高可能暗示存在卵巢癌。4. 组织检查:如果在以上检查中发现卵巢癌的病变,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组织检查,即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这可以确定细胞是否为恶性,以及确定癌症的类型和分级。通过进行复查卵巢癌项目,可以及早发现卵巢癌病变,提前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对于增加患者生存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复查卵巢癌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全文

【卵巢癌】人老了怎么会得卵巢癌呢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 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巢组织会逐渐受到老化和退化的影响,使得卵巢细胞变得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突变,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风险。2. 遗传因素:一些人患有家族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这是由某些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这些突变会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阶段。3. 长期雌激素曝露:女性长时间受到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的影响,如未曾怀孕、晚婚或未婚、使用激素替代疗法等都会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4. 不孕不育治疗:一些女性为了治疗不孕不育问题而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试管婴儿)等,这些治疗方式会导致卵巢过度刺激并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5. 生活习惯及环境因素:长期吸烟、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慢性炎症、亚硝胺食物摄入增多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长时间接触有害物质如石棉、农药等,都会增加老年女性患上卵巢癌的风险。综上所述,人老了患上卵巢癌可能是因为年龄和遗传等因素导致卵巢组织发生退化和突变,同时与长期雌激素曝露以及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也有一定关系。然而,卵巢癌的具体发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全文

常见问题 共收录10个问题

【卵巢癌】为什么卵巢癌这么难发现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1. 无明显症状:在卵巢癌早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这些症状与其他一般的疾病相似,如胃肠道问题、消化不良或月经周期的变化等。这使得患者往往忽略了这些早期症状。2. 隐藏在腹腔内:卵巢位于腹腔的深处,这使得肿瘤较难被体检或触摸到。在体检过程中,医生通常无法直接触摸到卵巢,因此肿瘤难以被迅速检测到。3. 缺乏特异性症状:在卵巢癌中期或晚期,患者可能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尿频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错视为非危险病症。4. 缺乏有效的筛查方法: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种广泛适用的早期卵巢癌筛查方法。虽然CA-125血液测试在疾病的追踪和监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在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有限。因此,缺乏可靠的筛查方法使得卵巢癌更加难以及早期发现。总的来说,卵巢癌之所以难以发现,是因为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肿瘤隐藏在腹腔深处,缺乏特异性症状,以及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方法。因此,加强对卵巢癌的认识和提高意识,积极进行常规体检、血液检查和必要的影像检查等,对早发现和治疗卵巢癌至关重要。全文
1人回答 | 26次阅读 | 2023-09-27 15:07:07

【卵巢癌】女人为什么得了卵巢癌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1. 遗传因素:某些人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即使在没有其他明显危险因素的情况下,也容易患上卵巢癌。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卵巢癌,那么个体的患病风险将明显增加。2. 年龄因素:卵巢癌主要发生在绝经后的女性身上,40岁以上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较高。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卵巢组织会逐渐退化,细胞修复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卵巢癌的概率。3. 长期未生育或晚育:女性长期未生育或晚育的情况下,会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这是因为未生育或晚育会导致卵巢组织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生理状态,可能会增加细胞突变的机会。4. 使用不当的避孕药:避孕药对于预防卵巢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如果使用不规范、不合理,或长期使用含有高剂量雌激素的避孕药,也有可能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5. 肥胖和不良生活习惯: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与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肥胖可引起激素失衡以及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患卵巢癌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卵巢癌发病因素,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女性都会患上卵巢癌。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遗传等都是影响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预防卵巢癌应综合考虑个体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全文
1人回答 | 26次阅读 | 2023-09-27 14:50:25

【卵巢癌】二次卵巢癌手术注意什么

卵巢癌医生
卵巢癌医生主任医师

肿瘤药房网

首先,术前评估非常重要。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疾病的复发性、病变的范围及扩散情况、患者身体的状况等。这些评估结果将决定手术的可行性和规模。其次,术前准备需要充分。患者需要进行各项相关检查,包括血液和尿液检查、心电图、心肺功能评估等,以确保身体状况适宜手术。此外,患者还需要停止或调整他们正在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影响凝血功能和免疫系统的药物。手术中要注意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二次手术可能涉及到更多复杂的病灶切除、淋巴结清扫和脏器重建等,所以术者的手术经验非常重要。只有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更好地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麻醉选择也需要慎重考虑。由于二次手术可能不同于初次手术,病灶复杂、病变扩散等因素会影响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因此,个体化的麻醉管理计划需要制定,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最后,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手术后,患者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恢复训练和康复护理。这包括疼痛管理、伤口护理、心理支持等,以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肌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总之,二次卵巢癌手术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注意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术者水平、麻醉选择和术后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全面而周密的准备和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全文
1人回答 | 24次阅读 | 2023-09-27 14:35:13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